襄陽電力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基本要求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襄陽電線批發,襄陽國標電線生產廠家來告訴您:
1運輸管理
1.電纜和附件的運輸、保管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電纜盤不應平放。
(2)包裝外表面及內部制品不得損壞。
(3)應采取防止傾倒、受潮、腐蝕及強烈振動的措施。
(4)運輸或滾動電纜盤,電纜盤應牢固,且電纜應繞緊;充油電纜至壓力油箱間的油管應固定,不得損傷。
2.電纜及其附件運抵現場后應按下列檢查:
(1)包裝和密封應良好。
(2)設備規格、型號、數量以及附件、工器具、備件應符合設計文件和合同要求。
(3)設備銘牌、技術文件、出廠試驗報告、合格證明及裝箱清單應齊全。
(4)設備及附件應無碰傷、擦傷、銹蝕和變形。
(5)帶電部分表面應光潔平整,不應有裂紋、折皺、夾雜物、變形或扭曲現象。
(6)充油電氣設備應無滲油現象。
(7)充氣運輸的電氣設備內應為正壓,其壓力為0.01 MPa-0.03MPa,干燥空氣露點應低于-40℃。氣體絕緣電氣設備內的壓力,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8)密封墊、密封脂、清潔劑和潤滑脂,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9)電纜外觀應完好無損,電纜封端應嚴密。當外觀檢查有懷疑時,應進行受潮判斷或試驗。
(10)附件應齊全,材質質量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11)充油電纜的壓力油箱、油管、閥門和壓力表應完好無損。
3.電纜、附件及相關材料的儲存,應符合下列規定:
(1)電纜應集中分類存放,儲存場地地基應堅實。存放處應通風、干燥,且不得積水。
(2)應有防止電纜終端損傷的措施。
(3)電纜附件絕緣材料的防潮包裝應密封良好,儲存、保管和保管期限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4)充油電纜壓力油箱應牢固,壓力值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5)電纜橋架應分類保管,不得變形。
(6)防火隔板、涂料、包帶、堵料等防火材料儲存和保管,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2 電纜導管的加工與敷設
1.電纜導管型號、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內壁應光滑,不應有穿孔、裂縫。潮濕場所明敷設或埋地暗敷設的鋼導管壁厚不應小于2.0mm,干燥場所敷設的鋼導管壁厚不應小于1.5mm。
2.電纜導管的加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管口應無毛刺和尖銳棱角。
(2)彎制電纜導管,不應有裂縫和明顯的凹癟,彎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徑的10%;電纜導管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穿入電纜的小允許彎曲半徑。
(3)無防腐措施的金屬電纜導管應在外表涂防腐漆,鍍鋅管鋅層剝落處應涂防腐漆。
3.電纜導管的內徑與穿入電纜外徑之比不得小于1.5。
4.每根電纜導管的彎頭不應超過3個,直角彎不應超過2個。
5.電纜導管明敷,應符合下列規定:
(1)電纜導管應安裝牢固,不應受到損傷。
(2)電纜導管走向宜與地面平行或垂直,并排敷設的電纜導管應排列整齊。
(3)電纜導管支點間的距離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金屬管支點間距不宜大于3m,非金屬管支點間距不宜大于2m。
(4)塑料管的直線長度超過30m時,宜加裝伸縮節,伸縮節應避開塑料管的固定點。
6.電纜導管直埋地基應堅實、平整,不應有沉陷,直埋深度不宜小于0.5m;電纜排管應有不小于0.2%的縱向排水坡度。
7.電纜導管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定:
(1)相連接的兩電纜導管的材質、規格應一致。
(2)金屬電纜管應采用螺紋接頭連接或套管密封焊接方式,不得直接對焊;螺紋接頭或套管的長度不應小于電纜管外徑的2.2倍,且應連接牢固和密封良好;埋入地下的焊口應使用瀝青漆防腐。
(3)當采用金屬軟管和合金接頭作電纜保護接續管時,其兩端應固定牢靠、密封良好。壁厚2.0mm內的鋼導管不得采用套管熔焊連接。
(4)硬質塑料管在套接或插接時,其插入深度應為管子內徑的1.1~1.8倍,插接或套接連接部位應密封良好。采用熱熔工藝應保證接口熔接緊密牢固。
(5)玻璃鋼電纜管間連接宜采用承插密封連接或套管套接,其連接工藝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6)水泥管連接應采用管箍或套接方式,管孔應對準,接縫應嚴密,管箍應有防水墊密封圈。
(7)電纜導管與橋架連接時,宜由橋架的側壁引出,連接部位宜采用管接頭固定;鋼導管與產生振動的設備連接時,應采用可彎曲導管或柔性導管過渡。
8. 可彎曲金屬導管及柔性金屬導管敷設,應符合以下規定:
(1)可彎曲金屬導管在現澆混凝土內敷設時,應采用重型及以上導管;在室外、潮濕場所或直接在土壤中敷設時,應采用防水型可彎曲金屬導管。
(2)柔性金屬導管不得埋入地下、混凝土和墻體內。
(3)可彎曲金屬導管、柔性金屬導管的防水層或外保護層應完整,不得破損。
9.鋼制電纜導管、非防水型的可彎曲金屬導管和沒有外保護層的柔性金屬導管應可靠接地;鋼管與金屬軟管、金屬軟管與設備間應使用金屬管接頭連接,并應保證可靠的電氣連接。
10.應在電纜的以下部位配置足夠機械強度的電纜導管或加裝保護罩:
(1)進入建筑物、隧道,以及穿過樓板或墻壁處。
(2)從溝道引至桿塔、設備和墻外表面處。
(3)行人容易接近,距地面高度2m以下部分。
(3)有載重設備經過的區段。
(4)其他可能受到機械損傷的部位。
1運輸管理
1.電纜和附件的運輸、保管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電纜盤不應平放。
(2)包裝外表面及內部制品不得損壞。
(3)應采取防止傾倒、受潮、腐蝕及強烈振動的措施。
(4)運輸或滾動電纜盤,電纜盤應牢固,且電纜應繞緊;充油電纜至壓力油箱間的油管應固定,不得損傷。
2.電纜及其附件運抵現場后應按下列檢查:
(1)包裝和密封應良好。
(2)設備規格、型號、數量以及附件、工器具、備件應符合設計文件和合同要求。
(3)設備銘牌、技術文件、出廠試驗報告、合格證明及裝箱清單應齊全。
(4)設備及附件應無碰傷、擦傷、銹蝕和變形。
(5)帶電部分表面應光潔平整,不應有裂紋、折皺、夾雜物、變形或扭曲現象。
(6)充油電氣設備應無滲油現象。
(7)充氣運輸的電氣設備內應為正壓,其壓力為0.01 MPa-0.03MPa,干燥空氣露點應低于-40℃。氣體絕緣電氣設備內的壓力,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8)密封墊、密封脂、清潔劑和潤滑脂,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9)電纜外觀應完好無損,電纜封端應嚴密。當外觀檢查有懷疑時,應進行受潮判斷或試驗。
(10)附件應齊全,材質質量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11)充油電纜的壓力油箱、油管、閥門和壓力表應完好無損。
(1)電纜應集中分類存放,儲存場地地基應堅實。存放處應通風、干燥,且不得積水。
(2)應有防止電纜終端損傷的措施。
(3)電纜附件絕緣材料的防潮包裝應密封良好,儲存、保管和保管期限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4)充油電纜壓力油箱應牢固,壓力值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5)電纜橋架應分類保管,不得變形。
(6)防火隔板、涂料、包帶、堵料等防火材料儲存和保管,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2 電纜導管的加工與敷設
1.電纜導管型號、規格應符合設計要求,內壁應光滑,不應有穿孔、裂縫。潮濕場所明敷設或埋地暗敷設的鋼導管壁厚不應小于2.0mm,干燥場所敷設的鋼導管壁厚不應小于1.5mm。
2.電纜導管的加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管口應無毛刺和尖銳棱角。
(2)彎制電纜導管,不應有裂縫和明顯的凹癟,彎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徑的10%;電纜導管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穿入電纜的小允許彎曲半徑。
(3)無防腐措施的金屬電纜導管應在外表涂防腐漆,鍍鋅管鋅層剝落處應涂防腐漆。
3.電纜導管的內徑與穿入電纜外徑之比不得小于1.5。
4.每根電纜導管的彎頭不應超過3個,直角彎不應超過2個。
5.電纜導管明敷,應符合下列規定:
(1)電纜導管應安裝牢固,不應受到損傷。
(2)電纜導管走向宜與地面平行或垂直,并排敷設的電纜導管應排列整齊。
(3)電纜導管支點間的距離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金屬管支點間距不宜大于3m,非金屬管支點間距不宜大于2m。
(4)塑料管的直線長度超過30m時,宜加裝伸縮節,伸縮節應避開塑料管的固定點。
6.電纜導管直埋地基應堅實、平整,不應有沉陷,直埋深度不宜小于0.5m;電纜排管應有不小于0.2%的縱向排水坡度。
7.電纜導管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規定:
(1)相連接的兩電纜導管的材質、規格應一致。
(2)金屬電纜管應采用螺紋接頭連接或套管密封焊接方式,不得直接對焊;螺紋接頭或套管的長度不應小于電纜管外徑的2.2倍,且應連接牢固和密封良好;埋入地下的焊口應使用瀝青漆防腐。
(3)當采用金屬軟管和合金接頭作電纜保護接續管時,其兩端應固定牢靠、密封良好。壁厚2.0mm內的鋼導管不得采用套管熔焊連接。
(4)硬質塑料管在套接或插接時,其插入深度應為管子內徑的1.1~1.8倍,插接或套接連接部位應密封良好。采用熱熔工藝應保證接口熔接緊密牢固。
(5)玻璃鋼電纜管間連接宜采用承插密封連接或套管套接,其連接工藝應符合產品技術文件要求。
(6)水泥管連接應采用管箍或套接方式,管孔應對準,接縫應嚴密,管箍應有防水墊密封圈。
(7)電纜導管與橋架連接時,宜由橋架的側壁引出,連接部位宜采用管接頭固定;鋼導管與產生振動的設備連接時,應采用可彎曲導管或柔性導管過渡。
8. 可彎曲金屬導管及柔性金屬導管敷設,應符合以下規定:
(1)可彎曲金屬導管在現澆混凝土內敷設時,應采用重型及以上導管;在室外、潮濕場所或直接在土壤中敷設時,應采用防水型可彎曲金屬導管。
(2)柔性金屬導管不得埋入地下、混凝土和墻體內。
(3)可彎曲金屬導管、柔性金屬導管的防水層或外保護層應完整,不得破損。
9.鋼制電纜導管、非防水型的可彎曲金屬導管和沒有外保護層的柔性金屬導管應可靠接地;鋼管與金屬軟管、金屬軟管與設備間應使用金屬管接頭連接,并應保證可靠的電氣連接。
10.應在電纜的以下部位配置足夠機械強度的電纜導管或加裝保護罩:
(1)進入建筑物、隧道,以及穿過樓板或墻壁處。
(2)從溝道引至桿塔、設備和墻外表面處。
(3)行人容易接近,距地面高度2m以下部分。
(3)有載重設備經過的區段。
(4)其他可能受到機械損傷的部位。